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材料專業;1968~77年在四川攀枝花冶金部第十九冶金建設公司工作;1977~93年在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工作,其間(1987~1988年)到法國路橋實驗中心進修1年多;1993年7月調到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至今。
多年來從事的科研工作主要圍繞混凝土材料與工程的有關項目。1990~1993年負責國家計委下達的"八、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的主要專題85-403-01-01("滑模攤鋪混凝土路面材料與工藝研究")工作,任專題組長;1994~1998年參加國家基金委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結構與力學性態研究》,負責"新拌混凝土工作度測定方法"與"水泥-高效減水劑相容性檢測方法"工作;1995~1999年參加國家科委下達的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重大土木與水利工程安全性與耐久性研究》的"鋼筋銹蝕與混凝土凍融破壞預測模型"專題工作;1996~2000年參加國家計委下達的"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重點工程混凝土安全性研究"工作,負責子專題《摻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綜合研究與應用》;1995~1996年參加《高性能混凝土在廣州地鐵工程中的應用》課題(由廣州地鐵總公司列項),于11月完成中試;1995~1997年與北京城建總公司構件廠訂立合同,進行"高摻量粉煤灰混凝土應用研究"技術合作,于97年12月底進行技術鑒定,98年獲得北京科技進步三等獎。在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方面,近年來還從事了"高性能混凝土自身收縮研究"和"高性能纖維增強混凝土研究"
;"高強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大摻量粉煤灰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 ;"水泥抗裂性能檢測方法研究"和"混凝土溫度-應力試驗機及其檢測方法研究"
;"混凝土耐久性評價--介質傳輸初步研究"等。
在核心與全國性期刊和國際、國內會議共發表論文70余篇。
國內學術兼職:1999年10月~現在
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與預應力分會外加劑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6年11月~現在 任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耐久性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