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磚 漢 瓦 尋 蹤
發布時間: 2005-03-21 00:00 查看: 2318次
[我國磚瓦行業歷史悠久,遠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瓦,戰國時期就有了磚,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大量興建都城、宮殿、陵墓等,此時也是我國磚瓦發展的第一步。按時間計算,瓦初現是公元前771年,奏始皇統一中國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為防御北方匈奴入侵,動用數十萬勞力修繕長6000余公里的“萬里長城”,至今猶有遺跡,也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工程,當時磚瓦工業的發展是盛況空前的。
到漢代時,磚石建筑和拱券結構就更完善了一步,磚的長、寬、厚的比例4:2:1,近似現在的磚,同時也具備了模數性質,條磚多用于墓、井溝、窯室等,方磚多為鋪地,空心磚均刻有花紋或幾何圖案,是砌筑用的,如墓室、臺階等。西漢時磚有了榫磚、楔形磚、建筑牌坊、門樓、攔桿、殿堂、樓閣、住宅、街坊等等。
第二步是隋唐時期,也就是公元581年~907年,可稱為磚瓦歷史發展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從唐代大明宮及渤海上京宮殿遺址中看到:建筑采用木柱、磚、石是主要建筑材料,唐代時期建一些塔,也是磚砌的,如西安興寺塔,香積寺塔等。聞名世界的另一大創舉是黃、青、綠三色瓦,稱之為“唐三彩”,也是我們的祖先在世界磚瓦行業中創造光輝歷史文化的事實。
更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時期,也就是公元1103年,李誠編寫的《營造法式》一書,其中第15卷專門寫下窯作制度,總結了歷史上的匠師世代相傳行之有效的經驗,反映出我國中原地帶制磚技術的突出范例。
第三個時期是明清時期,也就是公元1398年至1911年,這時期中國民用建筑普遍使用磚瓦,采用“空斗墻”辦法,節約不少磚,如北京、南京及各地城墻建設工程都是用磚砌的,明代主要防御韃靼,長城建設及修補共達18次,氣魄雄偉,工程十分艱巨,磚的用量是當時世界所有工程中罕見的。明代改建和擴建北京城,外城東西長7950米,南北長3100米,內城東西長6650米,南北長5350米。皇城在內城偏南,東西長2500米,南北長2750米,多數建筑為宮苑、廟宇、寺觀、衙署等等。故宮是明代永樂五年(即公元1407年)開始建筑,經過14年時間,建造成世界惟一的宮殿群組。質量當時要求非常嚴格,也是采用全國選材的辦法,如地磚來源江蘇的蘇州,瓦來源安徽,大方磚必須采用澄泥制成,質地堅硬,經敲擊時需有金石聲音,故稱金磚。
當時重要建筑物,有防火要求,采用磚拱砌筑――無梁殿,如皇室、檔案庫、佛寺的藏經庫等建筑,全國各地都有無梁殿建筑。當時磚瓦的用量和質量要求嚴格,用這些主要材料建筑的工程都有非常艷麗的效果,回頭望去,白色、淺黃色、深紅色、棕色、綠色、藍色、黑色等燦爛建筑,足已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優秀磚瓦文化。
明崇禎10年(公元1637年)由宋應星編著《天工開物》一書,也是明代重要科學技術文獻,這部書分3篇,總計18卷,記述了我國古代以來的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并有大量插圖,第7卷就科學地寫了燒制磚瓦的經驗,明確地寫了原料、成型、干燥與焙燒技術問題。書中記述練泥造瓦,要掘地兩尺多深,擇取無沙粘土為之,凡埏泥造磚,亦掘地辨別土色,藍、白、黃色(閩廣多紅土,藍者為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砂為上。隨之,汲水滋土,人逐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澆木框之中,這種制備泥料方法,直至今日在邊遠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仍有使用。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年時期,磚瓦業與其它經濟一樣發展緩慢,1840年前一直沿用明代技術制磚瓦。生產工藝、焙燒技術等基本沒什么發展,人工采上、人工運土、木模坯斗制坯、自然干燥、用方窯、吊窯、馬蹄窯等燒磚,青磚青瓦也大量應用,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的北方宅院建筑流行,條磚砌外墻,方磚鋪地,青瓦覆蓋屋頂。大門、影壁、屋脊、墀頭都加以若干雕飾。江南地區墻較薄,采用空斗墻,中原地區窯洞加以墻磚拱券,防止泥土塌落,也有在洞外砌磚墻的,用以保護岸面,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公元1840年~1949年),磚瓦業發展開始不平衡,較大城市附近開始用機械制坯、輪窯燒結的方法生產磚瓦。(刊登于2002年12月18日《中國建材報》)
到漢代時,磚石建筑和拱券結構就更完善了一步,磚的長、寬、厚的比例4:2:1,近似現在的磚,同時也具備了模數性質,條磚多用于墓、井溝、窯室等,方磚多為鋪地,空心磚均刻有花紋或幾何圖案,是砌筑用的,如墓室、臺階等。西漢時磚有了榫磚、楔形磚、建筑牌坊、門樓、攔桿、殿堂、樓閣、住宅、街坊等等。
第二步是隋唐時期,也就是公元581年~907年,可稱為磚瓦歷史發展的第二個重要時期,從唐代大明宮及渤海上京宮殿遺址中看到:建筑采用木柱、磚、石是主要建筑材料,唐代時期建一些塔,也是磚砌的,如西安興寺塔,香積寺塔等。聞名世界的另一大創舉是黃、青、綠三色瓦,稱之為“唐三彩”,也是我們的祖先在世界磚瓦行業中創造光輝歷史文化的事實。
更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時期,也就是公元1103年,李誠編寫的《營造法式》一書,其中第15卷專門寫下窯作制度,總結了歷史上的匠師世代相傳行之有效的經驗,反映出我國中原地帶制磚技術的突出范例。
第三個時期是明清時期,也就是公元1398年至1911年,這時期中國民用建筑普遍使用磚瓦,采用“空斗墻”辦法,節約不少磚,如北京、南京及各地城墻建設工程都是用磚砌的,明代主要防御韃靼,長城建設及修補共達18次,氣魄雄偉,工程十分艱巨,磚的用量是當時世界所有工程中罕見的。明代改建和擴建北京城,外城東西長7950米,南北長3100米,內城東西長6650米,南北長5350米。皇城在內城偏南,東西長2500米,南北長2750米,多數建筑為宮苑、廟宇、寺觀、衙署等等。故宮是明代永樂五年(即公元1407年)開始建筑,經過14年時間,建造成世界惟一的宮殿群組。質量當時要求非常嚴格,也是采用全國選材的辦法,如地磚來源江蘇的蘇州,瓦來源安徽,大方磚必須采用澄泥制成,質地堅硬,經敲擊時需有金石聲音,故稱金磚。
當時重要建筑物,有防火要求,采用磚拱砌筑――無梁殿,如皇室、檔案庫、佛寺的藏經庫等建筑,全國各地都有無梁殿建筑。當時磚瓦的用量和質量要求嚴格,用這些主要材料建筑的工程都有非常艷麗的效果,回頭望去,白色、淺黃色、深紅色、棕色、綠色、藍色、黑色等燦爛建筑,足已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優秀磚瓦文化。
明崇禎10年(公元1637年)由宋應星編著《天工開物》一書,也是明代重要科學技術文獻,這部書分3篇,總計18卷,記述了我國古代以來的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并有大量插圖,第7卷就科學地寫了燒制磚瓦的經驗,明確地寫了原料、成型、干燥與焙燒技術問題。書中記述練泥造瓦,要掘地兩尺多深,擇取無沙粘土為之,凡埏泥造磚,亦掘地辨別土色,藍、白、黃色(閩廣多紅土,藍者為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砂為上。隨之,汲水滋土,人逐牛,錯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澆木框之中,這種制備泥料方法,直至今日在邊遠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仍有使用。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末年時期,磚瓦業與其它經濟一樣發展緩慢,1840年前一直沿用明代技術制磚瓦。生產工藝、焙燒技術等基本沒什么發展,人工采上、人工運土、木模坯斗制坯、自然干燥、用方窯、吊窯、馬蹄窯等燒磚,青磚青瓦也大量應用,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的北方宅院建筑流行,條磚砌外墻,方磚鋪地,青瓦覆蓋屋頂。大門、影壁、屋脊、墀頭都加以若干雕飾。江南地區墻較薄,采用空斗墻,中原地區窯洞加以墻磚拱券,防止泥土塌落,也有在洞外砌磚墻的,用以保護岸面,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公元1840年~1949年),磚瓦業發展開始不平衡,較大城市附近開始用機械制坯、輪窯燒結的方法生產磚瓦。(刊登于2002年12月18日《中國建材報》)
>> 相關內容
- IE expo China 2025第二十六屆中國環博會 亞洲旗艦環保... (點擊:1039 次)
- 2025印尼國際煤炭及能源工業博覽會 暨印尼國際煤炭清潔... (點擊:961 次)
- 開局即沖刺!黃金展位爭奪白熱化 CTEF2025上海化工裝備... (點擊:875 次)
- 換熱器巨頭領銜亮相, CTEF上海化工展11月19-21日舉辦... (點擊:1036 次)
- 2025 第二屆中國(遼寧大連)國際石油和化工展覽會邀 ... (點擊:2539 次)
- 以“展”提“質” 賦能西南 2024成都國際石油和化工技... (點擊:3757 次)
- 2025東北(長春)第十九屆建筑節能、 新型墻材展及設備... (點擊:5866 次)
- 2024河北礦山安全技術與裝備 暨第二屆煤礦先進適用智能... (點擊:5590 次)
- 深圳環博會“專精特新專區” 重磅來襲! (點擊:13242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 國家力推!全固廢免燒膠凝技術入選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2025上海固廢論壇重磅...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即將盛大開幕!
- 掘金西部“新”機遇!2025成都國際化工裝備博覽會盛勢啟航!
- 2025工業固廢與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及工業污泥協同處置戰略合作論壇邀請函
- IE expo China 2025第二十六屆中國環博會 亞洲旗艦環保展,環保企業多維提升的平臺沃土...
- 【技術分享】助力“雙碳”目標,響應低能耗綠色建筑趨勢,一種粉煤灰及其它固體廢渣復...
- 一種利用固體廢渣制備人造砂子、石子、砂粉料的制備方法
- 粉煤灰“超細活化”成建筑新資源
- 關于粉煤灰循環利用的發明專利
- 循環利用粉煤灰的發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