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環保、工業等領域對節能降耗的巨大需求以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水泵市場規模近年來逐年擴大。
據統計,2022年全球泵行業市場規模近4158億元,其中中國泵市場規模近2100億元,占全球泵市場約50%份額。中金環境總經理沈海軍曾表示:“預計2024年中國泵市場規模可達2500億”。
泵類設備作為給水排水系統的關鍵設備以及環境污染治理工程重要部件,從亞洲旗艦環保展IE expo China中國環博會2000年首辦以來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展示板塊,也是海內外水泵制造大牌爭相選擇的技術展示交流平臺。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水泵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在即將于4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第25屆中國環博會上,我們將會看到賽萊默、格蘭富水泵、威樂水泵、英格索蘭、凱士比、南方泵業、鶴見泵業、凱泉泵業、藍深泵業、普羅名特、澤尼特、澳升泵業、新界泵業、力高泵業、賽高波特、邊鋒機械、濱特爾等250余家海內外知名的水泵及水泵系統供應商攜新品盛裝登場,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呈現出水泵系統高效節能、數字智能、新工藝運用、關注系統性和成套工程等水泵技術趨勢,助力市政水務、工業流體輸送、飲用水安全工程、農田水利、商業配套等領域實現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目標。
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為了實現提高能源效率的綠色發展目標,我國鋼鐵、水泥、化工、給排水以及環保水處理行業對節能改造的意愿在不斷加強。
而各行各業的水泵能耗約占總能耗的15%-20%,水泵節能對節能減排意義重大,降低電機能耗、改換清潔能源成為節能泵重點發展方向。
圖:凱泉化工行業節能改造案例
“節能技改”是格蘭富等其他泵制造商重點聚焦的市場。各家的技改服務都有自身的特點,其中,格蘭富主要是通過勘測分析數據來制定水泵和水泵系統替換方案,為其匹配合適的高能效泵產品,并利用數字化平臺提供的節能審計優化報告持續優化系統能效,為工廠開啟綠色新篇。

圖:格蘭富工業節能改造

伴隨著中國城鎮化速度逐漸加快以及物聯網、智能傳感、云計算等技術在智慧水務領域的應用層次逐步深化,通過結合傳感器、通信網絡、水務信息系統提升水務信息化水平,對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防洪等水泵環節進行智慧化管理,實現水務管理協同化、水資源利用高效化、水務服務便捷化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圖:威樂WiloCare系統

隨著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推動,新材料、圖層、設計工藝的應用,將使得水泵具有更強的適應各種復雜環境條件的能力,如高壓、高溫、高寒等極端環境,以及含有特殊化學物質或微生物的污染環境,推動水泵設備的多元化應用擴散。
圖:Argal? 玻璃鋼泵

改進和提高泵的產品性能、零部件質量毋庸置疑是各類泵制造商持續努力的方向,但從使用的角度看,好的產品一定是適合使用環境的產品。因此,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泵制造商開始重視提高整個泵和泵站的運行效率。
圖:賽萊默-Sanitaire必奧克

綜上所述,未來水泵的發展將更加注重效率、可靠性、智能化、環保、節能、適應性和多元化應用等方面。這些發展趨勢將為水泵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為進一步交流給水排水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加快新型水泵系統的交流推廣及應用,展會同期還將舉辦“2024第二屆二次供水設施技術交流及水質安全保障論壇”、“2024年第三屆城鎮智慧排水論壇”、“丹麥污水處理和城市排水系統的創新以及碳中和之路”等行業熱點論壇,助力海內外泵制造商把握高端制造政策窗口期,發掘個性化高質量發展路徑。
第25屆中國環博會作為全球環保行業重要的交流合作平臺,還將攜手水與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大氣污染治理、污染場地修復、環境監測與檢測等環保全產業鏈領軍企業、媒體、行業大咖,共同發揮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驅動作用,不斷塑造綠色低碳行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行業年度盛會即將重磅登場,更多行業新趨勢新技術,4月18-20日,我們不見不散!
碼上登記!搶0元參觀門票!
- 國家力推!全固廢免燒膠凝技術入選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 (點擊:632 次)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即將盛大開... (點擊:574 次)
- 2025第二屆中國國際煤炭及礦山技術裝備展覽會 (點擊:911 次)
- 掘金西部“新”機遇!2025成都國際化工裝備博覽會盛勢... (點擊:820 次)
- IE expo China 2025第二十六屆中國環博會 亞洲旗艦環保... (點擊:1035 次)
- 2025環博會供排水管網更新專題展,搶抓藏在地下管網里... (點擊:997 次)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 (點擊:899 次)
- “絲路礦業合作論壇及第20屆中國新疆國際煤炭工業博覽... (點擊:892 次)
- 開局即沖刺!黃金展位爭奪白熱化 CTEF2025上海化工裝備... (點擊:869 次)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