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戰略能源發展分析
發布時間: 2008-08-25 00:00 查看: 2303次
長期以來,能源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能源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鄧小平同志早在1982年10月同國家計委負責同志談話時就指出:“我國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能源、交通是重點,農業也是重點。”所以,從戰略的高度看待和研究能源發展問題,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持續健康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的能源生產能力有多少?能源制品到底有多少?
隨著中國經濟在下個世紀初繼續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能源工業要實現新的突破。西部能源基地將形成龐大的生產規模和完整的體系,海上石油開采也將有新的進展,用以彌補東部地區陸上石油的不足。但受到油氣資源量的制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增長速度有限,國內一次能源供應量的增加仍將主要依靠發展煤炭、水電和核電。具測算,到2050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可達到35.4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33.5億噸,占67.7%;原油2.3億噸,占9.3%;天然氣1500億立方米,占5.6%,水電11540億千瓦小時,占4.5%。在整個21世紀上半期,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仍將以煤炭為主,有明顯變化的是水電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例將超過原油,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將接近60%,電力能源結構仍將以火電為主。
由于能源生產的增長不能滿足能源需求的增長,我國國內能源供應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億噸標準煤,2030年約為2.5億噸標準煤,到2050年約為4.6億噸標準煤,規模約占年能源需求量的十分之一。
二、中國石油緊缺到什么程度?解決石油問題的出路何在?
在中國能源供需結構中,石油供應短缺問題最為突出。“八五”期間,全國石油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6.94%,而石油生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6%。基于石油生產量的增加遠低于石油消費量的增長,我國不得不減少石油出口,增加石油進口,1993年起從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了石油凈進口國。
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環境污染的迫切要求,我國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將繼續出現較快增長,石油需求年增加量將超過500萬噸。而預計同期石油產量的年增加量只能達到100-200萬噸,石油供需缺口量將從2000年的5000萬噸增加到2030年的16000萬噸。
解決石油問題的出路,簡單地說有兩條:一是通過貿易途徑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二是挖掘資源開發和節約潛力,采取替代石油進口的戰略。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發展的態勢,為我們增加石油進口和儲備提供了有利時機。但從戰略角度考慮,應當采取替代石油進口的戰略。它有利于國內主要產業和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石油供應的安全可靠。這是解決中國石油供應短缺的最佳途徑。
替代石油進口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增加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到國外投資開發石油;用煤炭、水電和新能源代替石油;節約用油。
三、能否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我國現在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近年來煤炭消費量已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以上。由于煤炭消費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燒,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善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我國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迫切要求。但是,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由能源資源條件決定的。在中國的能源資源中,煤炭占絕對的優勢。若以常規能源資源總量為100,那么煤炭資源量在85以上,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氣僅占2-3。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能源生產格局就是以煤炭為主,未來煤炭工業仍將在整個能源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完成《“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改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的任務,我們應當著重在煤炭生產、加工和利用上作文章,其重點是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減少原煤直接燃燒的數量,增加煤炭用于發電、制氣等二次能源生產的數量,加快潔凈煤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核心是通過結構優化,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經濟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四、能源節約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經過科學的預算分析,能源節約對我國實現跨世紀的經濟和能源發展目標 ,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由1995年2.33噸標準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噸標準煤,2030年的0.54噸標準煤和2050年的0.25噸標準煤。由于節約使用能源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所以大力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是我國解決能源問題的突破口。節約能源可被視為在我國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節省能源開發投資。在未來的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基本格局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耗量減少的直接效果就是煤炭運輸量的減少和污物排放量的降低。因此,節能是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各行各業都必須重視的工作,它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五、我國應選擇怎樣的能源發展的戰略?
能源發展戰略的總方針應是“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在能源開發與能源節約的關系中,節能應放在第一位。這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途徑。把節能放在首位,并不意味著忽視能源開發的重要性。中國能源發展應該走以提高能源利用經濟效率為核心的發展道路,既要大力發展能源生產,又要在不斷增加能源供應量的基礎上厲行節約。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能源開發應繼續遵循“以電力為中心,以煤炭為基礎,積極開發油氣,重視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戰略方針。這是根據中國國情和能源工業自身發展規律確定的。在21世紀,電力的戰略地位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發展的主要措施是充分水能資源。發展核電,增加煤炭用于發電的比例。根據資源條件,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要遵循“以火電為主,水火電并舉,適度發展核電,同步發展電網,提高電力經濟效益”的方針,而我國煤炭開發的指導思想是“在不斷提高煤炭經濟效率的前提下,加強煤炭工業的基礎地位,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多種經營,積極出口”。煤炭資源的開發要逐步實現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應當充分發揮國有重點煤礦,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各自的優勢,發展煤炭深加工,優化煤炭產品結構,積極勘探,開發和利用煤層氣資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將是下世紀大有可為的能源領域。其“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究效益”的方針,在指導中國農村地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推廣方面已經起了較大的作用。這一能源領域的突破口可選在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的研究和開發上。
能源節約要遵循“以廣義節能為基礎,以工業節能為重點”的戰略方針。其核心是提高能源經濟效率。據測算,今后幾十年間我國年均節能量要達到1億噸標準煤。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要持之以恒地提倡廣義節能,提高能源系統效率,節約各種經常性消耗物資,節約不必要的勞動消耗和資金占用,提高能源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調整和優化產業與產品結構。廣義節能的重點就是不斷降低工業部門的單位產品能耗。能源進出口要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多出口煤炭,煤炭代替石油”的戰略方針。由于替代石油進口戰略是解決我國石油供應短缺的最佳戰略,所以有計劃地采取替代石油進口措施,可以增加我國外匯儲備,促進原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并帶動與石油相關工業的增長。而煤炭出口,則要多方位地尋找銷售市場,盡可能擴大出口量,占領國際市場份額。
能源運輸要貫徹“以煤炭運輸為重點,輸煤、輸電和輸油氣并進,充分發揮鐵路、水運、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發展綜合運輸系統”的戰略方針。運輸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國能源工業發展的瓶頸。在21世紀初,能源運輸要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考慮交通運輸業的綜合發展,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尋找自身發展的重點。扶持增強我國的能源運輸能力,即:一是要發展重載列車,提高運煤效率;二是要實施油品管道運輸;三是盡快解決西南、西北地區的能源運輸問題;四是推行煤、電、運一體化建設,爭取能源運輸的最大效率。
能源環境保護要采取“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廣義節能和廣義環保相結合”的戰略方針。我國環境污染中以大氣污染最為嚴重,這和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有直接關系。在21世紀,我們更應當堅持持續協調發展的能源環境保護戰略方針,在保證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前提下,不斷降低單位生產總值和環境污染量,使環境質量達到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中等水平。其中廣義環保的主要特點是預防、治理相結合,間接防治與直接防治相結合,技術防治與經濟防治相結合。這是下個世紀中國能源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中國的能源生產能力有多少?能源制品到底有多少?
隨著中國經濟在下個世紀初繼續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能源工業要實現新的突破。西部能源基地將形成龐大的生產規模和完整的體系,海上石油開采也將有新的進展,用以彌補東部地區陸上石油的不足。但受到油氣資源量的制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的增長速度有限,國內一次能源供應量的增加仍將主要依靠發展煤炭、水電和核電。具測算,到2050年,中國能源生產總量可達到35.4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33.5億噸,占67.7%;原油2.3億噸,占9.3%;天然氣1500億立方米,占5.6%,水電11540億千瓦小時,占4.5%。在整個21世紀上半期,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仍將以煤炭為主,有明顯變化的是水電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例將超過原油,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將接近60%,電力能源結構仍將以火電為主。
由于能源生產的增長不能滿足能源需求的增長,我國國內能源供應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億噸標準煤,2030年約為2.5億噸標準煤,到2050年約為4.6億噸標準煤,規模約占年能源需求量的十分之一。
二、中國石油緊缺到什么程度?解決石油問題的出路何在?
在中國能源供需結構中,石油供應短缺問題最為突出。“八五”期間,全國石油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6.94%,而石油生產量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6%。基于石油生產量的增加遠低于石油消費量的增長,我國不得不減少石油出口,增加石油進口,1993年起從石油凈出口國變成了石油凈進口國。
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環境污染的迫切要求,我國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將繼續出現較快增長,石油需求年增加量將超過500萬噸。而預計同期石油產量的年增加量只能達到100-200萬噸,石油供需缺口量將從2000年的5000萬噸增加到2030年的16000萬噸。
解決石油問題的出路,簡單地說有兩條:一是通過貿易途徑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二是挖掘資源開發和節約潛力,采取替代石油進口的戰略。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發展的態勢,為我們增加石油進口和儲備提供了有利時機。但從戰略角度考慮,應當采取替代石油進口的戰略。它有利于國內主要產業和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利于石油供應的安全可靠。這是解決中國石油供應短缺的最佳途徑。
替代石油進口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增加國內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到國外投資開發石油;用煤炭、水電和新能源代替石油;節約用油。
三、能否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
我國現在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近年來煤炭消費量已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以上。由于煤炭消費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燒,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善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我國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迫切要求。但是,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由能源資源條件決定的。在中國的能源資源中,煤炭占絕對的優勢。若以常規能源資源總量為100,那么煤炭資源量在85以上,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氣僅占2-3。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能源生產格局就是以煤炭為主,未來煤炭工業仍將在整個能源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了完成《“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改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的任務,我們應當著重在煤炭生產、加工和利用上作文章,其重點是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減少原煤直接燃燒的數量,增加煤炭用于發電、制氣等二次能源生產的數量,加快潔凈煤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核心是通過結構優化,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經濟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四、能源節約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經過科學的預算分析,能源節約對我國實現跨世紀的經濟和能源發展目標 ,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由1995年2.33噸標準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噸標準煤,2030年的0.54噸標準煤和2050年的0.25噸標準煤。由于節約使用能源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所以大力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是我國解決能源問題的突破口。節約能源可被視為在我國與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節省能源開發投資。在未來的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基本格局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消耗量減少的直接效果就是煤炭運輸量的減少和污物排放量的降低。因此,節能是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各行各業都必須重視的工作,它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五、我國應選擇怎樣的能源發展的戰略?
能源發展戰略的總方針應是“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在能源開發與能源節約的關系中,節能應放在第一位。這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途徑。把節能放在首位,并不意味著忽視能源開發的重要性。中國能源發展應該走以提高能源利用經濟效率為核心的發展道路,既要大力發展能源生產,又要在不斷增加能源供應量的基礎上厲行節約。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能源開發應繼續遵循“以電力為中心,以煤炭為基礎,積極開發油氣,重視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戰略方針。這是根據中國國情和能源工業自身發展規律確定的。在21世紀,電力的戰略地位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發展的主要措施是充分水能資源。發展核電,增加煤炭用于發電的比例。根據資源條件,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要遵循“以火電為主,水火電并舉,適度發展核電,同步發展電網,提高電力經濟效益”的方針,而我國煤炭開發的指導思想是“在不斷提高煤炭經濟效率的前提下,加強煤炭工業的基礎地位,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多種經營,積極出口”。煤炭資源的開發要逐步實現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應當充分發揮國有重點煤礦,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各自的優勢,發展煤炭深加工,優化煤炭產品結構,積極勘探,開發和利用煤層氣資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將是下世紀大有可為的能源領域。其“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究效益”的方針,在指導中國農村地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推廣方面已經起了較大的作用。這一能源領域的突破口可選在風力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的研究和開發上。
能源節約要遵循“以廣義節能為基礎,以工業節能為重點”的戰略方針。其核心是提高能源經濟效率。據測算,今后幾十年間我國年均節能量要達到1億噸標準煤。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要持之以恒地提倡廣義節能,提高能源系統效率,節約各種經常性消耗物資,節約不必要的勞動消耗和資金占用,提高能源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調整和優化產業與產品結構。廣義節能的重點就是不斷降低工業部門的單位產品能耗。能源進出口要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多出口煤炭,煤炭代替石油”的戰略方針。由于替代石油進口戰略是解決我國石油供應短缺的最佳戰略,所以有計劃地采取替代石油進口措施,可以增加我國外匯儲備,促進原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并帶動與石油相關工業的增長。而煤炭出口,則要多方位地尋找銷售市場,盡可能擴大出口量,占領國際市場份額。
能源運輸要貫徹“以煤炭運輸為重點,輸煤、輸電和輸油氣并進,充分發揮鐵路、水運、管道等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發展綜合運輸系統”的戰略方針。運輸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國能源工業發展的瓶頸。在21世紀初,能源運輸要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考慮交通運輸業的綜合發展,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尋找自身發展的重點。扶持增強我國的能源運輸能力,即:一是要發展重載列車,提高運煤效率;二是要實施油品管道運輸;三是盡快解決西南、西北地區的能源運輸問題;四是推行煤、電、運一體化建設,爭取能源運輸的最大效率。
能源環境保護要采取“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廣義節能和廣義環保相結合”的戰略方針。我國環境污染中以大氣污染最為嚴重,這和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有直接關系。在21世紀,我們更應當堅持持續協調發展的能源環境保護戰略方針,在保證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前提下,不斷降低單位生產總值和環境污染量,使環境質量達到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中等水平。其中廣義環保的主要特點是預防、治理相結合,間接防治與直接防治相結合,技術防治與經濟防治相結合。這是下個世紀中國能源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相關內容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即將盛大開... (點擊:678 次)
- 2025第二屆中國國際煤炭及礦山技術裝備展覽會 (點擊:1035 次)
- 2025工業固廢與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及工業污泥協同處置戰... (點擊:901 次)
- IE expo China 2025第二十六屆中國環博會 亞洲旗艦環保... (點擊:1137 次)
- 2025印尼國際煤炭及能源工業博覽會 暨印尼國際煤炭清潔... (點擊:1039 次)
- 2025第二屆中國(江西)國際綠色礦業博覽會 (點擊:971 次)
- “絲路礦業合作論壇及第20屆中國新疆國際煤炭工業博覽... (點擊:956 次)
- 2025石家莊礦業展會聚焦非煤礦山發展,共繪行業新藍圖... (點擊:901 次)
- 2025第五屆中國貴州國際能源產業博覽交易會 (點擊:1270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