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云港城首座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項目啟動建設
發布時間: 2008-02-28 00:00 查看: 2638次
利用東鹽河河水的地表水源,以熱泵技術進行能量轉換,即在冬季,把水體和地層中的熱量“取”出來,供給室內采暖;夏季,把室內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水體和地層中去,整棟樓不再需要常規供電采暖和制冷。這樣的“零能耗”建筑,近日,已在連云港市科教園區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啟動建設。據悉,該項目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設計,已入圍國家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項目。此外,連云港市旅游大廈暨會議中心、連云港海關辦公樓等20多座建筑在設計中已經完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規劃,也將分別采用地表水、地熱、太陽能等自然資源,掀起港城節能建筑史上的“綠色風暴”。
作為連云港市首家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項目,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以流經新校區的東鹽河的活水為能源,采用淡水水源熱泵技術構建空調系統,該校一期建設工程所涉及的校行政辦公樓、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等11幢近30萬平方米建筑將全部采用該項技術進行,據測算,采用可再生能源后,每年冬夏兩季的運行費用為299.14萬元,與采用常規中央空調相比,減少了605.3萬元,項目增量成本為3020萬元,靜態投資回收期約為5年。作為一項節能示范工程,工程還普遍采用了圍護結構(外墻體、屋面、地面等)保溫以及節能門窗等技術。據悉,該項目還獲得了國家財政部、建設部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項目3000萬元補助。
連云港市地處江淮水系下游,水域面積超過總面積6%,具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的氣候特征,特別是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400至2600小時的特征,又使得連云港市在發展太陽能、土壤源、海水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上有了更多的優勢。目前,除了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外,連云港市還有超過20座建筑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地源、水源(包括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熱光電等等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民用住宅、工業園區以及各類公共建筑,而且,從今年開始,12層以下的住宅和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將按規定普遍設計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其中,連云港海關辦公樓采用土壤源熱泵空調系統,比溴化鋰空調系統節能72%,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將海水源熱泵技術、太陽能及雨水收集等技術列入發展計劃。據悉,20多座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節能效果均超過了50%,綠色建筑面積將達到360萬平方米。
作為連云港市首家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項目,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以流經新校區的東鹽河的活水為能源,采用淡水水源熱泵技術構建空調系統,該校一期建設工程所涉及的校行政辦公樓、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等11幢近30萬平方米建筑將全部采用該項技術進行,據測算,采用可再生能源后,每年冬夏兩季的運行費用為299.14萬元,與采用常規中央空調相比,減少了605.3萬元,項目增量成本為3020萬元,靜態投資回收期約為5年。作為一項節能示范工程,工程還普遍采用了圍護結構(外墻體、屋面、地面等)保溫以及節能門窗等技術。據悉,該項目還獲得了國家財政部、建設部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項目3000萬元補助。
連云港市地處江淮水系下游,水域面積超過總面積6%,具有豐富的地表水資源,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的氣候特征,特別是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400至2600小時的特征,又使得連云港市在發展太陽能、土壤源、海水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上有了更多的優勢。目前,除了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外,連云港市還有超過20座建筑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地源、水源(包括海水源)熱泵、太陽能光熱光電等等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民用住宅、工業園區以及各類公共建筑,而且,從今年開始,12層以下的住宅和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將按規定普遍設計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其中,連云港海關辦公樓采用土壤源熱泵空調系統,比溴化鋰空調系統節能72%,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將海水源熱泵技術、太陽能及雨水收集等技術列入發展計劃。據悉,20多座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節能效果均超過了50%,綠色建筑面積將達到360萬平方米。
>> 相關內容
- 2025工業固廢與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及工業污泥協同處置戰... (點擊:913 次)
- 2025印尼國際煤炭及能源工業博覽會 暨印尼國際煤炭清潔... (點擊:1042 次)
- 【投產】包頭市工業固廢資源化項目“波普和豐地聚物”... (點擊:1243 次)
- 2025第五屆中國貴州國際能源產業博覽交易會 (點擊:1279 次)
- 2025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環衛與市政設施及清洗設備展覽... (點擊:1123 次)
- 2025第六屆北京垃圾分類及有機廢棄物處理設備技術展覽... (點擊:1258 次)
- 2024中國·淮南煤炭裝備及礦山設備博覽會 (點擊:1955 次)
- 石家莊煤炭展/2025中國(石家莊)國際煤炭裝備及礦山設... (點擊:3620 次)
- 針對建筑垃圾、粉煤灰等突出問題進行現場檢查,生態環... (點擊:4598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