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橋:巧手構建“幸福橋”
發布時間: 2005-11-02 00:00 查看: 2390次
7月中旬,一位多年未回的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回到了他的老家信陽市平橋區,他叫余永紅。見到記者時,余永紅神色激動,很是感慨:“真沒想到平橋有這么大的變化!這兩天,我一直在轉悠,深感平橋人的精神狀態變了!值得看的地方多了!平橋人干得真好、真巧!”余永紅說:“我準備回來投資一個2000萬元以上的項目,這兩天正在考察!”
平橋,讓余永紅感到了什么?
“過去廢渣隨便倒,廢氣隨便冒,如今樣樣成了寶!”
來到華豫工業園,在金龍水泥公司大院內,記者看到,一輛輛大卡車滿載“灰土”魚貫駛入廠內。“運這土干什么?”記者問。公司董事長張小根笑了:“這不是普通的土,這是附近的平橋電廠發電后廢棄的粉煤灰和煤渣!”張小根說:“可別小看這些廢物!過去,發電后的廢物、廢氣無法處理,隨便倒、隨便冒,平橋人誰不怨恨!如今反過來了,這些東西成了寶!”張小根話鋒一轉,滿臉自豪:“我給你算個賬:過去,電廠處理一噸廢渣需要成本15元,現在賣給我12元,這一正一反,電廠間接收入27元;我公司如果用常規的沸石生產水泥,一噸成本為50元,現在改用粉煤灰和廢渣,一噸可節約38元。你說它是不是個寶?”據張小根介紹,用這些廢料生產的水泥,性能更高,質量更好;下一步用它生產的磚,吸音、隔熱、抗震、防潮,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這,只是平橋巧妙利用資源的縮影。近兩年,平橋區引導全區干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用辯證的思維辦事情,著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集群經濟,初見成效。如今,圍繞國家和省大型企業華豫電廠、安鋼信陽公司等,平橋區因勢利導,大力開發“配套型”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轉化增值。金龍、豫龍等資源轉換型企業,每年可“吃”掉粉煤灰60萬噸,鋼渣、水渣1000萬噸,年產水泥700萬噸,肥料30.3噸;“萬富油脂”每年“吃掉”電廠廢氣120噸,轉換成熱能后,年生產加工各類植物油10.5萬噸,一舉成為豫南最大的食用油脂加工企業。
平橋非金屬礦儲量亞洲第一。然而多年來,這里無序開采現象嚴重,煙囪林立,黑煙滾滾,周圍群眾怨聲載道。為徹底根除小作坊式開采嚴重污染空氣這一歷史痼疾,區委、區政府決定,開發利用河南岸2.24平方公里的荒灘地,成立平橋“雙非”(非公有制、非金屬開發加工)工業園,將散布各處的數十家非金屬加工企業搬遷至此,集中治污,并通過招商引資實施產業升級改造,一個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即將崛起。
廢物廢渣變為“寶”,荒灘地成為“黃金地”。這讓被環境問題困惑多年的平橋人,找到了自信。
“行動起來,讓平橋顯山、露水、透綠!”
“平橋這么美麗?我過去怎么沒有印象呀?”今年“五一”前夕,在鄭州舉行的信陽市旅游推介會上,一位旅游界人士一臉的驚訝。
“是呀!不僅你們鄭州人沒想到,就連信陽人也覺得神奇!”工作人員顯得很自豪。
平橋,不就是那個街道破舊,路面坑洼不平,天空灰蒙蒙,多年來像個“小鎮”的地方嗎?難道它變了?
是的,它真的變了。
“全區行動起來,讓平橋顯山、露水、透綠!還平橋本來面目!”兩年前,一次動員大會上,區委書記王榮紅此言一出,人心振奮;但也有人觀望、不解、等待。
兩年過去了,在人居環境上一直“矮”人一等的平橋人舒心地笑了;那笑發自內心,蕩漾在臉上。
王榮紅說:“我們改變人居環境的思路是:以舊生新,新中有彩。具體做法是:美化老城區,讓老城區穿新衣,戴新帽,披盛裝,容顏大變;開發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生態新區,讓新區成為信陽市風景獨秀的‘前花園’。老城新區相輝映,盡展平橋新魅力!”
尋著從前的記憶,準備回來投資的余永紅,怎么也找不到從前常走的那幾條路,眼前是寬闊、平坦、整潔的中心大道、龍江路、平西路……大道兩旁,花帶筆直,彩燈林立,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城建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僅去年以來,老城區新建、擴建主次干道10條,整治背街小巷6條,新建花壇26個,小游園和綠地13處,新增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新建、改建廁所79座,建封閉式垃圾池152處,老城面貌煥然一新。
河,繞城南東流。驅車過河,便是正在開發的新區震雷山,這里群山連綿,樹茂林密,百鳥爭鳴。隨行的區林業局局長馬慶君說:“這里緊靠市區,距市中心僅有5公里;這些年一直被人忽視,很是可惜!”據馬慶君介紹,區里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決定城區南擴,將19.4平方公里的震雷山景區,打造成休閑宜居、令人心馳神往的豫南人居生態新區;目前,前期建設正在進行中。
突然,一行人在山間閃現。“那是王榮紅書記!他們在山里已轉悠了半天,肯定又是在琢磨這里的開發問題!”馬慶君肯定地說。
平橋,讓余永紅感到了什么?
“過去廢渣隨便倒,廢氣隨便冒,如今樣樣成了寶!”
來到華豫工業園,在金龍水泥公司大院內,記者看到,一輛輛大卡車滿載“灰土”魚貫駛入廠內。“運這土干什么?”記者問。公司董事長張小根笑了:“這不是普通的土,這是附近的平橋電廠發電后廢棄的粉煤灰和煤渣!”張小根說:“可別小看這些廢物!過去,發電后的廢物、廢氣無法處理,隨便倒、隨便冒,平橋人誰不怨恨!如今反過來了,這些東西成了寶!”張小根話鋒一轉,滿臉自豪:“我給你算個賬:過去,電廠處理一噸廢渣需要成本15元,現在賣給我12元,這一正一反,電廠間接收入27元;我公司如果用常規的沸石生產水泥,一噸成本為50元,現在改用粉煤灰和廢渣,一噸可節約38元。你說它是不是個寶?”據張小根介紹,用這些廢料生產的水泥,性能更高,質量更好;下一步用它生產的磚,吸音、隔熱、抗震、防潮,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這,只是平橋巧妙利用資源的縮影。近兩年,平橋區引導全區干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用辯證的思維辦事情,著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產業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集群經濟,初見成效。如今,圍繞國家和省大型企業華豫電廠、安鋼信陽公司等,平橋區因勢利導,大力開發“配套型”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轉化增值。金龍、豫龍等資源轉換型企業,每年可“吃”掉粉煤灰60萬噸,鋼渣、水渣1000萬噸,年產水泥700萬噸,肥料30.3噸;“萬富油脂”每年“吃掉”電廠廢氣120噸,轉換成熱能后,年生產加工各類植物油10.5萬噸,一舉成為豫南最大的食用油脂加工企業。
平橋非金屬礦儲量亞洲第一。然而多年來,這里無序開采現象嚴重,煙囪林立,黑煙滾滾,周圍群眾怨聲載道。為徹底根除小作坊式開采嚴重污染空氣這一歷史痼疾,區委、區政府決定,開發利用河南岸2.24平方公里的荒灘地,成立平橋“雙非”(非公有制、非金屬開發加工)工業園,將散布各處的數十家非金屬加工企業搬遷至此,集中治污,并通過招商引資實施產業升級改造,一個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即將崛起。
廢物廢渣變為“寶”,荒灘地成為“黃金地”。這讓被環境問題困惑多年的平橋人,找到了自信。
“行動起來,讓平橋顯山、露水、透綠!”
“平橋這么美麗?我過去怎么沒有印象呀?”今年“五一”前夕,在鄭州舉行的信陽市旅游推介會上,一位旅游界人士一臉的驚訝。
“是呀!不僅你們鄭州人沒想到,就連信陽人也覺得神奇!”工作人員顯得很自豪。
平橋,不就是那個街道破舊,路面坑洼不平,天空灰蒙蒙,多年來像個“小鎮”的地方嗎?難道它變了?
是的,它真的變了。
“全區行動起來,讓平橋顯山、露水、透綠!還平橋本來面目!”兩年前,一次動員大會上,區委書記王榮紅此言一出,人心振奮;但也有人觀望、不解、等待。
兩年過去了,在人居環境上一直“矮”人一等的平橋人舒心地笑了;那笑發自內心,蕩漾在臉上。
王榮紅說:“我們改變人居環境的思路是:以舊生新,新中有彩。具體做法是:美化老城區,讓老城區穿新衣,戴新帽,披盛裝,容顏大變;開發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生態新區,讓新區成為信陽市風景獨秀的‘前花園’。老城新區相輝映,盡展平橋新魅力!”
尋著從前的記憶,準備回來投資的余永紅,怎么也找不到從前常走的那幾條路,眼前是寬闊、平坦、整潔的中心大道、龍江路、平西路……大道兩旁,花帶筆直,彩燈林立,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城建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僅去年以來,老城區新建、擴建主次干道10條,整治背街小巷6條,新建花壇26個,小游園和綠地13處,新增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新建、改建廁所79座,建封閉式垃圾池152處,老城面貌煥然一新。
河,繞城南東流。驅車過河,便是正在開發的新區震雷山,這里群山連綿,樹茂林密,百鳥爭鳴。隨行的區林業局局長馬慶君說:“這里緊靠市區,距市中心僅有5公里;這些年一直被人忽視,很是可惜!”據馬慶君介紹,區里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決定城區南擴,將19.4平方公里的震雷山景區,打造成休閑宜居、令人心馳神往的豫南人居生態新區;目前,前期建設正在進行中。
突然,一行人在山間閃現。“那是王榮紅書記!他們在山里已轉悠了半天,肯定又是在琢磨這里的開發問題!”馬慶君肯定地說。
>> 相關內容
- 掘金西部“新”機遇!2025成都國際化工裝備博覽會盛勢... (點擊:861 次)
- “絲路礦業合作論壇及第20屆中國新疆國際煤炭工業博覽... (點擊:916 次)
- 【投產】包頭市工業固廢資源化項目“波普和豐地聚物”... (點擊:1185 次)
- “蒸發結晶圈”企業如何向“新”而行?11月CTEF上海化... (點擊:1167 次)
- 以“展”提“質” 賦能西南 2024成都國際石油和化工技... (點擊:3778 次)
- 迎“萬億”市場?!化工裝備巨頭企業9月11-13日進“川... (點擊:5568 次)
- 深圳環博會“專精特新專區” 重磅來襲! (點擊:13250 次)
- 掘金“大西部” 2024成都國際化工裝備展9月11日開幕 (點擊:14376 次)
- 賦能西部環保向新向綠 第5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今日“蓉... (點擊:14085 次)
#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