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建筑材料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我國建筑材料工業由建筑工程材料、非金屬礦物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業構成,不僅是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運輸、水利、電力、能源、化工等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也是支撐國防、航天航空、以及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產業。“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我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攻堅時期。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根本動力。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導意見》,深化細化“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發展戰略的內涵,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對建材行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引領作用,為建材行業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制定建筑材料行業“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
一、成績與不足
“十一五”期間,建筑材料行業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共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的成果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獲得建材行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40項、二等獎102項、三等獎88項。
1.一批產業技術裝備成為國家競爭力代表
“十一五”期間,建材行業產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極大地提升了國家競爭力。以SINOMA品牌為代表的中國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已成為國際上“中國制造”形象和國家競爭力的優秀代表,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許多外國政府的高度評價。中國中材、中國建材向包括歐美發達國家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出口大型成套生產技術裝備,并成為國際上最大的水泥生產線建設工程總承包商。洛玻集團“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術與關鍵設備在電子玻璃工業化生產開發應用”技術成果,開啟了我國浮法玻璃技術生產超薄玻璃、滿足信息產業發展需求的先河,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玻纖開發了年產12萬噸超大型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技術,其規模創造了玻纖行業世界紀錄;以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為代表的“中國洛陽浮法”玻璃生產技術裝備與工程總承包得到國際市場高度認可,出口許多國家。
2.一批創新成果縮小了與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差距
“十一五”期間取得的許多科技成果對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縮小與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差距發揮了重要作用。武漢理工大學“大跨度拱橋結構鋼管高強膨脹混凝土制備技術及應用”成果應用于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在內的數十座鋼拱橋,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秦皇島玻璃研究設計院的“浮法玻璃逐級澄清與熔窯大型化成套工程技術開發及應用”成果顯著提升浮法玻璃產品質量,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材科技 “先進復合材料高壓氣瓶制造技術”使我國復合材料高壓氣瓶成為國際知名品牌產品;中材科技自主開發的“兆瓦(MW)級風力發電機用復合材料葉片模具和制造技術”成果引領我國風電葉片制造技術發展,中國復合材料集團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率先開發出3 MW 、5 MW級大功率風力發電機葉片,滿足了大型風電發展需求;中國建筑材料研究院“高性能低熱硅酸鹽水泥(高貝利特水泥)的制備及應用”成果用于三峽大壩等重點工程,獲2006年度國家發明二等獎。此外,盾構鋼筋混凝土管片在地鐵和隧道工程中的應用、高鐵用高性能無砟道板制造技術、高速列車風擋玻璃等一批成果在國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為建材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和我國重大工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3.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為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十一五”期間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行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和重要支撐。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等單位取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開發及工程化應用”和“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重大配套裝備研制和工程化應用”成果,在水泥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水泥生產節能減排水平,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十一五”期間,以中材節能為代表的自主開發的中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為水泥行業節能減排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中材國際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南京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開發的新一代熟料燒成節能新技術、新型無球化粉磨節能技術、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技術正在發展成熟,形成了引領水泥行業綠色節能環保發展的新浪潮。中國新型建材工業杭州設計研究院率先開發的玻璃窯爐煙氣余熱發電技術,引領了浮法玻璃窯爐節能減排的發展。中國玻纖率先開發的玻璃纖維池窯拉絲全氧燃燒技術引領了玻纖行業節能和氮氧化物減排的發展。
在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建筑陶瓷磚的薄型化和衛生陶瓷潔具的輕量化技術成果,正在引領建筑衛生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各種工業廢渣與副產物、建筑垃圾等在水泥、混凝土、墻體材料、陶瓷、磚瓦等產業中的無害化、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的發展,顯著提升建材行業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行業技術創新基礎建設與資源開拓取得較大進步
截止“十一五”末,建材行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余家,擁有重點實驗室5家。此外,大中型企業基本上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從項目組織申報、課題論證、科技成果評審鑒定和推介、建材行業科學技術獎和技術革新獎評獎、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推薦、行業科技發展報告、行業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建立系統的工作體系,與國家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等政府主管部門建立了工作關系,為行業和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
5.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建材行業目前的發展還沒有從根本上完全脫離依靠投資增量擴張和以生產要素驅動的發展模式。主要產業的產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整體而言,產品種類、檔次、性能、質量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中低檔產品較多,技術含量相對低、效益比較差。產業集中度低、能耗高、資源消耗大、環境負荷重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資源能源環境的瓶頸約束日益顯現。這種狀況根本上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力度不夠與資源缺乏所致。從技術創新與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原因可歸納于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研發與創新缺乏明確的目標和頂層設計。缺乏行業宏觀的科技創新指導目錄,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創新資源配置與急需解決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未能緊密結合,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缺乏先進技術和新產品支撐。
(2)“拿來主義”思想主導,自主創新投入嚴重不足。大多數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遠遠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水平,達到3%以上水平的企業更少,未能發揮技術自主創新的主體和主導作用。許多企業雖重視“靠新出強”,但對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認識,指導思想還是“拿來主義”,不愿對自主創新加大投入,期望通過技術引進走“捷徑”。由于發達國家已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靠引進技術發展這條路越走越窄,產業核心和關鍵的技術裝備長期短缺,發展受制于人。
(3)科技資源配置效率較低,自主創新成果少。國家財政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全行業獲得的科研項目經費總量不斷增加,但科技資源配置的效率較低,有產業化前景的成果很少。一些項目無疾而終,或有花無果。一些企業僅僅滿足于成功拿到項目,把獲得國家的經費多少當作成果大小。由于缺乏原始創新能力,企業技術開發多為模仿、復制或技術集成。因此,一些企業的技術、裝備和產品在國外參展中被訴侵權時有發生。
(4)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沒有真正解決,產學研結合相脫節。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和成果產業化開發體制和機制尚未建立,一些轉制院所,甚至企業內的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的研發選題并未圍繞企業和行業發展重大需求,一些成果華而不實,一些成果因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失去“時效”,不能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提高。
(5)缺乏高層次的科技領軍人才。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沒有一流的人才不可能取得一流的成果。大學建材專業教育已長期缺失,行業發展高層次專業人才嚴重缺失。此外,一些企業不重視人才,不能開闊視野廣納人才和不會善用人才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我們必須直面這些重大問題,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在“十二五”期間,奮發圖強,專心專意地著力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依靠技術進步推動建材行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形勢與發展需要
當前,我國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科學技術進步的趨勢,準確把握建材行業發展所面臨的新要求、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善于抓住市場機遇,著力解決科技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建材行業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為建材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1.科學技術正孕育著新的突破。工業化和信息化技術正在加速滲透融合,信息化技術對傳統材料產業的制造、管理和流通產生重大影響,有可能產生更先進、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信息技術將為包括建筑材料工業在內的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提供巨大的驅動力。
2.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新型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正在加速發展,產業經濟向綠色、清潔、低碳發展為世界大趨勢。國際上綠色壁壘,碳關稅等貿易壁壘漸行漸近。我國對能耗、排放等各種約束性政策、法規、標準的出臺將嚴重制約那些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傳統建材產業發展,建材行業節能減排任重道遠。
3.當前,建材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已超過世界產量的50%,發展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追求量的增長,而是技術、質量提升,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建材工業實施發展轉型已成為必須,但是,缺乏新技術就無法引領與支撐并有效實現發展轉型和結構調整。
4.環保技術競爭發展的實踐表明,以高溫窯業為特征的建材產業不僅迫切需要實施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同時也具有安全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各種工業廢物,城市污泥和建筑垃圾的特色和優勢。“十二五”期間將是水泥和墻體材料等工業向生態環保型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發展將重塑建材產業的社會形象,提升其在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定位。
5.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必爭的戰略制高點。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建材領域中相關新材料產業的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將為建材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
6.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化進程將保持較高速度,土地資源約束日趨強化,土木工程和基礎設施、房屋建筑正向超大規模和在極端環境中發展,例如超大體量、超大跨度、超高、超深的工程建筑和水下、海洋、鹽堿地以及其它嚴酷環境條件,對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傳統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空間。
7.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已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是建筑業發展的方向。建筑業的發展對節能建材和綠色建材的發展要求將不斷提高,為建材科技創新提供長期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導向。
8.經濟全球化導致的全球產業分工為中國建材工業等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培育、增強了中國建材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建材企業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實現突破性發展的時期。
9.建材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如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不斷增強,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節能減排任重道遠,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一些產品生產與市場應用發展有所脫節。這些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只能依靠科技創新。
因此,滿足重大發展需求、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戰略目標,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個很長時期建筑材料行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內容。
三、發展思路和途徑選擇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產業升級的支撐作用和對新興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以解決建材行業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的瓶頸問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大科技需求為導向,突破綠色制造的共性、關鍵技術,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業的鏈接延伸發展,在一批重點技術領域實現突破、超越和引領,重點產業技術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建材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二)總體思路
圍繞發展現代建材、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復合材料產業體系,以發展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低碳環保關鍵共性技術為主攻方向,實施創新重點工程,攀登科技發展制高點,支撐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升級和綠色環保轉型,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著力點,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等產業所需的無機非金屬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大力推進先進適用技術和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滿足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建筑和土木工程發展需求,全面提升建材行業在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
(三)途徑選擇
“十二五”期間,建材行業和企業應在實現綠色制造,低碳節能減排和發展高性能新材料產業等方面整體推進,利用信息技術、高新材料技術和高端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力爭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和戰略性跨越。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項目、專項示范工程等科技計劃的支持,加強原始創新;以骨干企業為依托組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加大創新投入,突破核心共性關鍵性產業化技術。
培育和建設節能減排和綠色制造先進適用技術的產業化和工程應用示范項目,加強科技交流、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盡快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
創新研發體制和機制,大力培養、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強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為創新人才提供成長和用武之地。
積極開展和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努力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建設合作共贏的國際化技術創新平臺。
加強和完善行業科技創新核心技術指導目錄的引領和服務體系建設,正確引導企業創新發展;繼續堅持科學評價和獎勵創新成果,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提升、應用、保護和管理。
四、科技創新方向及重點領域
“十二五”時期將以建材行業綠色發展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科技創新的重大方向和領域,以科技創新成果引領和支撐發展。
(一)材料低碳、綠色、高性能化的基礎理論研究
開展材料制備過程節能與減排的基礎理論、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協同以及服役行為與可循環設計理論研究,為材料綠色制造、發展新型低環境負荷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制品提供理論指導,促進建材工業的綠色轉型、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
(二)高溫窯爐節能、環保和低碳化技術
以水泥、玻璃、陶瓷、磚瓦等工業窯爐節能減排為重點,開發新一代節能窯爐、集成示范高能效工藝技術和裝備,加快國內現有窯爐節能改造升級,突破粉塵、SO2、NOx和CO2減排關鍵技術和材料,加快實現我國建材工業窯爐產業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化。
(三)大型節能粉磨技術與裝備
以非金屬礦業和原材料制造業的綠色節能和資源可持續為重點,大力發展大型高效節能粉磨、無球化粉磨等先進節能粉磨技術與裝備,加快現有礦物粉磨技術裝備的節能改造和技術升級。
(四)支撐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新材料技術
加強無機非金屬新型晶體材料、特種結構與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微晶陶瓷材料、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高端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環保型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的研究開發,突破關鍵材料制備和裝備技術瓶頸,在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產業、新材料、國防軍工等戰略性產業領域中,以及在冶金、電力、交通運輸、建筑節能、煤炭、石化等領域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五)高性能綠色節能建材及其先進制造技術
開發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的高強自保溫燒結墻體砌塊、高性能水泥基保溫材料和部品、建筑外墻外保溫用高性能巖棉保溫材料、結構與保溫一體化復合墻體部品和構件;開發高性能節能門窗及幕墻材料、改善室內健康環境質量功能材料等;開發屋面防水保溫一體化材料構造技術,滿足不斷提高的綠色節能建筑要求。
(六)非金屬礦物材料開采及深加工技術
發展工業化高效超細粉碎、煅燒、提純、改性、復合等非金屬礦物材料通用深加工技術,開發戰略性礦物資源的高效利用技術、重要共伴生礦、低品位礦和尾礦高附加值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開發高性能礦物功能材料、環保材料、生態修復材料、節能與新能源用材料制備與應用技術,滿足交通、石化、電力、電子、農業、建筑節能、節水、環保、新能源等產業發展需要。
(七)大宗廢物無害化安全處置和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
開發水泥窯替代原燃料及協同處置廢物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實現低品位原料、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城市污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危廢物等的安全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綜合利用,開發高附加值、高品質、低成本、可循環、無二次污染的再生材料產品及其規模化制造技術,為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五、主要產業創新發展目標
1.水泥工業技術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超越,引領世界水泥工業技術的發展。打造技術領先、中國制造、國際品牌的新一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與裝備。其技術經濟指標為:熟料產量5500-6000t/d生產線的熟料生產熱耗小于650 kcal/kg·cl、熟料電耗小于52 kWh/t·cl,水泥電耗小于80 kWh/t (P.O42.5),水泥窯爐耐火耐熱材料實現無鉻化,水泥產品質量和各種排放物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標準。
2.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先進水平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工業廢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建筑廢棄物的成套技術與裝備,提高水泥工業在節能環保領域的產業競爭優勢,為社會提供更綠色環保的發展方式。一批先進企業的噸水泥廢物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量達到500kg,燃煤替代率達到30%以上,引領水泥工業向生態環保型產業發展。
3.開發貝利特-硫鋁酸鹽水泥熟料新品種并實現工業化生產,引領世界低碳水泥發展;形成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領先的硫鋁酸鹽系列水泥、高貝利特硅酸鹽水泥、白水泥等特種水泥及其新型干法生產技術。
4浮法玻璃新型節能窯爐和純氧燃燒技術開發取得重要進展,熱耗降低15%,形成多元燃料系統和先進耐火材料體系,中國洛陽浮法玻璃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太陽能光熱發電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輻射鍍膜玻璃、防火玻璃、石英玻璃等新型、特種玻璃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新能源、信息、交通運輸等產業和建筑節能、防火安全的要求。
5.預拌混凝土及混凝土工程構件和建筑部品的綠色制造和工程應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高性能混凝土廣泛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綠色建筑。
6.建筑衛生陶瓷設計和制造實現世界知名品牌的突破,藝術時尚高端產品原創設計制造水平與比例顯著提高,建筑陶瓷磚薄型化、衛生陶瓷潔具輕量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單位產品平均減少資源消耗10%以上。
7.新型墻體材料實現從簡單替代粘土磚向滿足綠色節能建筑要求的高性能保溫墻體材料升級,形成一批節能墻體主導材料體系,重點突破承重、保溫、防水和裝飾一體化外墻板工業化先進制造技術和裝備,滿足住宅產業化和不同氣候條件區域節能建筑的要求。
8.建筑外圍護結構用的高性能、經濟適用的無機保溫材料實現規模化工業生產和建筑應用,為建筑節能和防火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9.中國玻璃纖維池窯拉絲生產技術全面提升,純氧燃燒和煙氣脫硫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先進企業在產品質量、能耗、SO2、NOx和粉塵排放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或領先水平;高性能和特種玻璃纖維及其制品制造技術取得突破,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高端復合材料制品高強、高模量和高耐腐蝕性的要求。
10.高性能樹脂基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產品在交通工具、新能源工程、土木結構工程、化學防腐工程、環保工程、電力輸送、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開發及應用取得重大發展,形成規模化新材料產業。
11.形成一批規模化新興產業,如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領域的人工晶體、特種玻纖、特種陶瓷等產業,環保材料領域的袋收塵材料、煙氣脫氮催化劑材料、城市污泥脫水除臭材料等產業,工業與建筑節能領域的高性能絕熱保溫材料等產業。
12.水泥基材料、平板玻璃、非金屬礦物材料等共性基礎材料產業結構實現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水泥、玻璃、陶瓷、磚瓦、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等傳統制造業實現生產裝備的大型化、配套化、智能化、國產化,擁有核心關鍵技術裝備的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十二五”期間,建材工業節能減排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材料高端制造技術將得到全面提升,水泥、玻璃、陶瓷、磚瓦等工業窯爐粉塵、SO2、NOx排放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產品和先進企業的綜合可比能耗和廢物利用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領先水平,一大批水泥和墻體材料企業實現向生態環保型產業轉型,建材工業不僅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材料產業,而且逐漸成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
六、保障措施與配套政策
(一)發揮規劃的引導和保障作用
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建材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為指導,制定行業低碳節能減排技術攻關和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開發項目計劃和實施工作方案,并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主管部門的產業技術政策、“十二五”發展規劃、重大科技創新計劃等銜接,制定主要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技術攻關目標,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科技創新計劃,組織實施科技創新重點工程。
(二)發揮科技評價對創新發展的促進作用
建立科技創新發展評價制度,對科技規劃、科研項目實施動態管理,對完成情況進行動態評估并發布信息;對國內外相關重要領域的創新發展狀況進行調研分析和評價,發布科技專題發展報告,促進科研開發項目的有效實施并取得創新性成果。
(三)加大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針對重大科技需求和重點研發項目,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863計劃”、“973計劃”、支撐計劃等專項研發資金。骨干企業應按照國家的要求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力爭達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協調行業內外創新資源,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多渠道增加建材工業研發投入。
(四)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與作用
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特別要發揮央企和大型企業在自主創新,推進行業技術進步中的帶頭和引領作用。建立“政產學研金介用”相結合的創新機制和成果產業化市場化促進機制,鼓勵創新鏈相關聯的企業和研發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在企業建設國家級和行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新技術開發中心、產業化示范基地等不同形式的創新平臺,逐步完善國家、行業、省市和企業多層次、國際化、開放式、運轉高效的建材科技創新體系。
(五)實施行業科技人才發展戰略,培養產業領軍人物
建立有建材專業背景的大專院校聯席會議制度,爭取在大學設置以國家和行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的建材專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促進大學、企業和行業協會合作開展繼續教育工程,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能型人才。與國家和省市“千人計劃”等人才引進工作相結合,積極從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積極引進外國專家和高技能型人才,要特別重視培養一大批中青年課題和項目負責人,并從中有重點地培養一批在技術上能獨擋一面,有事業責任心的產業領軍人才,全面提高行業的技術創新發展能力。
(六)完善行業科研管理體系、發揮行業協調服務作用
建立行業技術創新項目的申報和管理組織體系,主動向國家各相關部門報告行業科技創新現狀和重大發展需求、積極申報重大項目和研究課題;建立健全行業科技創新協調體系,包括信息服務體系、國家、行業、省市、企業各層級的各種創新平臺之間的協調和責任利益分享的制度體系等;進一步完善建材行業科學技術成果評審、評獎制度,充分發揮“建材行業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建材行業技術革新獎”對創新發展的促進作用;每年召開一次行業科技工作會議,表彰并發布行業重大科研成果和企業創新發展成就;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流活動,加大對科技創新成果的宣傳推廣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率和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七)發揮技術標準的支撐引領作用
將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與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緊密結合,以科技創新成果為依托提升標準的水平,縮小與國際先進標準的差距;充分發揮標準對技術創新的引領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作用,加快節能減排標準規范的制修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能耗和排放標準要求,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先進技術,促進落后技術的淘汰。
(八)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加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力度,構筑有利于開展合作研究、學術交流和技術引進等活動的良好環境和合作平臺。推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間的建材科技交流,促進共同研發、學者互訪、人才培養和信息交換等。積極加入有關國際科技、學術和標準化組織,積極組織和參加國際交流活動和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
(九)促進建材科技信息資源共享
整合資源、互通共享、提供服務,建設建材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加快建材科技成果等重要數據庫的建設,增強數據采集、加工、傳輸和存儲能力,逐步形成輻射全行業的服務網絡。努力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務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和企業的建材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機制。以建材科技文獻資源和建材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建設為切入點,加快現有建材科技文獻資源的電子化和網絡化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建材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十)配套政策制定
“十二五”期間,積極參與國家、行業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的制修訂,為行業科技創新發展不斷提供新的激勵政策。
1.給予建材行業中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材料產業,例如風電葉片、太陽能玻璃、高性能纖維、環保材料等享受國家相關政策,支持這些新材料產業的科技創新發展。
2.在發展低碳經濟和環保產業中,將水泥、玻璃、混凝土等產業列為重點支持產業,鼓勵低碳和環保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促進企業向低碳和環保功能產業轉型和升級。
3.根據不同產業利廢特點和技術進步水平的不同,修訂財稅優惠政策,從目前對所有產業相同的30%及以上的利廢水平要求,調整為符合各個產業技術發展實際的不同水平,以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的技術創新活動,更好地發揮建材產業在環保和發展循環經濟中的關鍵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業能耗和排放監測核查制度法規,引導和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自覺走節能發展、環保發展、綠色發展的道路。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材工業由生產大國向實現建材工業強國邁出重要步伐的時期,而實現建材工業強國的必由之路是科技進步。建材行業的企業、大學、科研單位必須目標一致,奮發努力,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實現建材工業“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戰略目標。
- 推動煤電行業減污降碳,提高重點行業用煤效能,國家發... (點擊:1162 次)
- 生態環境部等18部門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 (點擊:37164 次)
- 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 (點擊:12267 次)
- 發改委: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 (點擊:13302 次)
- 兩部委積極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集聚發展 (點擊:16418 次)
- 一文了解2018年最受關注的全國固廢行業政策、標準動態... (點擊:15646 次)
-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資... (點擊:8992 次)
- 政策 | 住建部:穩步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 (點擊:6704 次)
- 三部發文引導燒結磚瓦行業加快轉型發展 (點擊:5541 次)
最新技術資訊
更多>>